早些年,笔者曾在西安铁路分局工作期间,每逢“团日”活动,分局机关团组织,都要组织团员和青年到“骊山”去活动。自从笔者调到北京铁道部工作以后,是凡回西安探亲,还是到西安出差,都会抽出一点时间,再到故地“骊山”重游,所以,对“骊山”的印象就格外深刻。
“骊山”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南,距离西安市25公里。海拔800余米,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系秦岭山脉的一个支峰。山上有两峰,称东绣岭和西绣岭,均满披青松翠柏,郁郁苍苍。每当夕阳西下,云霞满天,景色绮丽,“骊山晚照”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山顶上有座土台,相传是周幽王为取悦褒姒一笑而失江山的地方,在周幽王时,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周幽王为了讨不爱笑的褒姒的欢心,就一边和褒姒饮酒,一边命将士将烽火台上的烽火点燃,众诸侯见烽火台上烽火起,就率将士赶到烽火台前,赶来的诸侯见没有入侵的敌寇,褒姒见状大笑。后逢战事起,周幽王又将烽火燃起,众诸侯不信,久未到来,结果周幽王被杀在骊山下。现下也无法去考证这段典故的真实程度,但不管怎样,它必竟说明了撒谎是不得人心的,必然会失去信任的。
“骊山”山腰处有“捉蒋亭”,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捉蒋亭”的名字最早是叫“总统蒙难亭”、“正气亭”,以后先后改为“捉蒋亭”、“兵谏亭”,现名为“兵谏亭”。

兵谏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来陕西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曾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忽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的搀扶下,从华清池的“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腋下山,送往西安,据说到西安以后,蒋介石不吃饭,原来以为他是“绝食”,后来才发现他的假牙拉在华清池的“五间厅”里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由于它是发生在12月12日,所以也有人把这个事件叫做“双十二事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五间厅
上面讲到的“五间厅”是由五个单间厅房相连,而名为“五间厅”,它始建于清朝末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西逃曾驻蹕于此。1936年10、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五间厅”的玻璃窗、墙壁上,迄今还保留当年兵谏发生激战时的弹痕,以供游人参观。
“捉蒋亭”的演变还有一段小故事,原先在蒋介石被抓的地方,据说最早建了一座草本结构的亭子,名曰“总统蒙难亭”。1946年3月,胡宗南下令推倒了旧亭,由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高4米、宽2.5米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新亭,更名为“正气亭”。解放以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更名为“兵谏亭”。
“骊山”西绣岭山麓的温泉名华清池。关于“华清池”的传说,据《中国名胜词典》载:相传秦始皇在骊山触怒神女,被唾一脸,后即发疮,始皇求恕,神女用温泉水给他洗好,因而又名神女汤。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在此建汤泉宫,咸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年)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携杨贵妃到此过冬,常在此沐浴。白居易《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指此。

华清池
“华清池”自古就是游览沐浴胜地。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有数次增建,到了唐玄宗时改称“华清池”。1956年按照原唐华清池的名称进行扩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