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很有意思,一笔一划写出一个字,由字组成词,用词造句,“码字”写文章。因此,词有词典,字还有字典,比如著名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外国大概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有许许多多汉字,本身就是一个词,叫“独字词”。比如,英语的river一词,汉语里就有江(jiānɡ)、河(hé)、川(chuān)、水(shǔi)等词与它对应。在使用上,它们恐怕还是有一些讲究和分工的,要不然为什么中原和西北有那么多“河”,南方有那么多“江”;外国的,无论大小一般的叫“河”,朝鲜半岛叫“江”,唯独日本叫古色古香的“川”;同在湖南省,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叫得那么花哨;湖北省明明是汉水,许多人偏偏喜欢叫它汉江;云南昆明西边有条小河螳螂川,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川,一点也不小。

沙河渡槽施工(来自网络)
在中国,独字词的江、河是通名,也可以是专名。那江(Jiānɡ)特指长江、扬子江,那河(Hé)特指黄河,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约定俗成的。那江那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互相为邻,各有自己的流域,有分水岭隔着,虽然从同一发源地走来,却始终各走各的路,风马牛不相及的。
如今“南水北调工程”,要引南水去解北方的渴,重头戏之一就是要让江水横跨众多的河流(中线要越过200道),重中之重是越过黄河。那过河的水量非常之大,中线每年63亿立方米(一期),东线稍小,每年也若干亿立方米。

盾构机的刀盘(来自网络)
解决的办法自然是学公路、铁路,“逢山开洞,遇水架桥”。经过比较,那桥可架不起,只得从地下挖隧洞。那隧洞难度极大,于是“笨鸟先飞”。东线为了真切了解黄河底下状况,1986—1988年在解山与位山之间河床以下70米深处,打通了一条勘探试验洞,洞长585米,高3米,呈拱门形。2007年以后,又将试验洞扩大到内径7.5米,呈圆形。穿黄工程全长17公里,一期的过水能力是每秒100立方米。
中线经几十年勘查研究,选定郑州铁路桥西30公里的荥阳市李村,采用两条隧洞穿越黄河。隧洞埋藏在河床下30米深处,采用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盾构法”(英吉利海峡双线隧洞曾用过)。盾构机前面的刀盘上有140多把刀片,旋转起来,就像电动剃须刀,将胶结沙土切成碎块,再由泥浆管排出洞外。盾构机每前进1.6米,停下来,安装厚40厘米防水混凝土管片,支撑隧洞的压力。管片成型后,内衬45厘米厚的混凝土,承受隧洞内的水压力。圆形隧洞内径7米,底部有平底车道,方便检修。车道下埋设光纤和电缆。
穿黄隧洞宏大,精细,保证江水不犯河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