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旧 版
您的位置: bt365最新网址 
> 探索自然  > 动物乐园  > 动物奥秘  > 动物生理 
夜蛾和蝙蝠蛾(图)
2014-10-16 阅读次数: 次

  夜蛾同以昆虫为食的蝙蝠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夜蛾的天敌是蝙蝠,但在自然的情况下却很少看到蝙蝠能够捕捉到夜蛾。

  夜蛾的反声纳战术具有5个特点,一是主动侦察,提前发现敌情;二是及早报警,早做防御准备;三是积极干扰,迷惑天敌;四是吸收超声,减少回声;五是变化战术,巧妙逃避。夜蛾就是在这5个方面的紧密结合上,形成了一套完美的反声纳战术。

  在夜蛾的身上长有一种奇妙的“耳朵”——能感受到超声波的鼓膜器。这种鼓膜器位于夜蛾腹间的凹处,外面是一层角褶皱和鼓膜,里面有气囊、感振器和鼓膜腔,腔内有两个听觉细胞和一个非听觉细胞。它们的神经纤维相互平行,形成一束鼓膜神经,与主神经干相联接,并通向胸神经节。它的这双“耳朵非常灵敏,就是在充满噪声的情况下,也能收听到和分辨出蝙蝠发出的超声信号。

  通常,夜蛾为了争取主动,都是会主动发射超声波,以便在蝙蝠未发现自己之前就提早跑掉了。

  当蝙蝠距离夜蛾30米远时,夜蛾的鼓膜器能像预警雷达一样,截听到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使它马上就知道敌人已经逼近了,并且立即像同伴发出报警信号。

  蝙蝠发现夜蛾后,便会发出更高频率的尖叫声。但是,在夜蛾附肢的关节上有一种振动器,开动这个振动器,它就能随着腿部肌肉的收缩而发出一连串的超声,这种超声的振动频率正好在蝙蝠听得见的超声频率范围内,藉以干扰迷惑蝙蝠,使它在干扰中失去定位能力。

  此外,由于夜蛾身体覆有一层厚厚的绒毛,这些绒毛能吸收音波,使蝙蝠得不到特定强度的回声,从而大大缩小了蝙蝠雷达作用的距离,致使夜蛾逃避了蝙蝠的追捕。

  冬虫夏草的样子十分奇特,一条干巴巴的僵硬虫体的口内却伸出一棵酱红色的呈棒状的草来,它究竟是一种“虫”,还是一种“草”呢?

  其实,冬虫夏草的“虫就是蝙蝠蛾幼虫,而蝙蝠蛾幼虫则是虫草菌(一种真菌)的一种载体。当蝙蝠蛾的近老熟期幼虫于冬季前后被虫草菌感染后,菌丝充满虫体全身,幼虫即僵硬,故名冬虫;到了夏季,又从死虫的头顶长出管形的菌座露出地面,故名“夏草”。

  蝙蝠蛾的幼虫藏在土中觅食和度过发育期。从夏天到秋天,蝙蝠蛾的幼虫很像一条蚕宝宝,一伸一屈游荡在高原草地上,爬来爬去,悠闲自得。它在土中以植物的根为食,越冬时则潜入冻土层下,距地面50厘米左右。越冬老熟幼虫化蛹前吐丝,连接土粒筑茧,在其中化蛹。但是,在草甸上同时生长着一种肉食真菌,这种菌靠自身的菌丝体起繁殖作用。它弥漫在草堆的空间,一旦接触到虫体,就侵入到虫的体内,以虫的体液、脂肪、蛋白质为营养,随即滋生出许多新菌丝来,在虫体内生长发育,幼虫由此得了真菌病。

  入秋后,充满虫体的真菌丝体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慢慢从虫的口部伸出一株小“芽,它向上生长,使幼嫩的小草渐渐变成了一根酱红色的圆棒形的子座体,这就是虫草菌的子囊座,里面藏着数以百万计的子囊孢子。秋冬后虫体僵死,这时它成了既有虫体又有草的冬虫夏草了。

作者: 杨红珍 文章来源: bt365最新网址
发表评论】【打印文章
注:本文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的知识产权归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文内容如用于商业或盈利用途的,需取得本网站及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