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老祖宗——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渴了的时候,会舔吮树叶尖上的雨滴、地洼石坑里的积水,或下到溪沟边痛饮流水甘泉。这是北京人吃水最随意、最天然和最无奈的日子,无异于他们的鸟兽朋友。
过了多少万年,在平原地区定居的北京人,由于河道经常干涸,而地下水蕴藏丰富,潜水层较浅,凿井便利,生活用水主要靠井水。据文物管理部门资料,在1965~1972年清理的65座古瓦井中,在蓟城所在地(今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有东周井36座,西汉井29座。

水井上的辘轳和水桶
辽金时期,他们后人的一部分,在永定河东岸,以莲花池为水源地建立了都城。到元大都时期,重心东移,十万户居民和军队、宫廷饮水,除靠近金水河等清洁水道可以饮用外,仍主要汲取井水。到明代,由于城市污染,井水水质多咸苦,胡同里出现了推车卖甜水的生意人。能那么讲究,买得起甜水的,当然多是达官贵人和有钱的主。清代光绪年间,京城内外十二区,共有水井1245眼。

推独轮车的送水人
后来,歪打正着,因为城市消防救火的需要办起了自来水厂。从几十里外的孙河村引来温榆河的水。城里也添了老舍《龙须沟》里陈疯子那样的胡同水站管理水龙头的职业。
城市发展,人口增加,为满足水量、水质和安全保证的需要,上个世纪50年代,兴建了从三家店引永定河水的工程(上有官厅水库蓄水作水源);60年代,兴建了从100公里外密云县溪翁庄引潮河和白河(合称潮白河)的京密引水工程(上有密云水库蓄水作水源)。城市建有十多个水源厂,2010年城市供水管网总长度已达9000公里。

自来水博物馆的展品
即使这样,也未能遏制地下水下降的势头。超量开采地下水,不仅使地面沉降,日久天长,华北地区地下水面形成了漏斗状,最深处超过七八十米。如今,许多市民人家饮用“桶装水”,几乎人人都喝过“瓶装水”,包括白水和各类饮料。据说,那些水都是从很远处“搬运”来的,有的声明来自雪山,甚至是万千年前形成的古代水。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口味,那些水五花八门,有的不含任何“杂质”,有的富含你所需要的任何“营养”成分,包装样式更是应有尽有。街头报亭兼营的主要项目就是卖瓶装水。八里庄地下水管理部门的橱柜里,曾经满满摆放过各式瓶装水的“样品”,如今怕更忙不过来了吧。
宜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牵动国人神经、耗费巨大力量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了,即将正式输水。长江流域的水,千里迢迢,跨过黄河流域,来到海河流域,从此,北京人吃水的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

南水北调中线的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