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坛是北京“四坛”(即: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之一。在这四坛之中,月坛最小,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月坛,又称夕月坛,是清明两代祭祀“月明之神”(月亮)、二十八宿神、金木水火土五星之神和周天星辰之神的场所。据有关资料载:由于月光是银色的,所以,不仅月坛拜坛的门、柱、台阶、瓦都是白色的,就连祭品、祭器、祭服也都是白色的,在众坛中是独具一格的。乾隆对祭月比别的皇帝都重视,对祭品、祭器、祭服、祭礼亲加审定,而且还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御题了一首《八月朔日秋分夕月》诗:“少采当秋仲,禋宗重夜明。九经循白道,万物荷西成。朔魄将临望,亏轮本是盈。银蟾与丹桂,齐语任闲评。”
鈡楼
解放后,政府加强了对月坛的保护与建设,1955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月坛辟为月坛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以供人们休息娱乐。2004年,为提高公园建设水平,彰显月坛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由市、区政府出资,对公园进行整体改建,历时三年,复建坛墙、神路、暨饬古迹、遍植翠柏、疏理园林,使月坛公园以全新的面貌重现于世。整个公园分为南北两部分:
一,北园以红砖绿瓦的古建和规则式的道路为特征,这里就是明清时期的月坛。这里现下能看到的古建有:
(1)“钟楼”,钟楼两层,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彩绘旋子彩画,通过內部的券门可登上二层,二层原有一尊铸造于明代的黄铜大钟,高3米,重2吨多,后来移至的钟寺保存。现在钟楼内的大钟是按照原来大钟的形状而复制的。
(2)“天门”,北天门为三券门式,通面阔22米,进深4.5米。朱红墙壁,歇山调大脊,单檐绿琉璃筒瓦,檐下彩绘旋子彩画,砖砌拨券门,木门饰九横九纵门钉。
(3)“坛墙”,据网上百度百科资料载:月坛的内坛墙在清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全面的修缮和改建,达到“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二面砖砌,二进、青瓦、绿缘”的规模。后来东、南、北侧的坛墙都被拆毁,西侧也因为单位及居民占用而遭破坏。月坛公园一直以铁栅栏作为围墙。2004年开始的改造,重建了坛墙的绝大部分,重建的坛墙高5米,全长达580米,总共由15万块用传统工艺制成的二重样城砖槽实砌而成。
(4)“具服殿”,据网上资料称,具服殿是皇帝祭月更衣、休息的场所。正殿三间,座北朝南,绿琉璃筒瓦歇山顶,檐下斗拱,梁枋施金凤和玺彩绘,正中悬“具服殿”匾;殿内有清高宗“典崇郊坎”御额,且有对联曰:“西兑斋心陈白琥,大田发咏庆黄云”。左右配殿各三间,殿顶覆黑琉璃瓦绿剪边,梁枋施旋子彩画,外设宫墙,形成院落,南开三座宫门。2006年开始修缮,至今尚未对外开放。
二,南园是新辟的游览区,以山石水池、迂回曲折的园路,组成一个自然山水园。其设计建造以“月”为主题,园之名也取为“邀月园”,此园中部有一组小院,取“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意而名“天香院”。

邀月亭
据有关资料载:上世纪六十年代,祭坛被拆除,并于1966年建起央视发射塔台,发射塔高180米,为央视备用发射塔,至今仍然占据坛址。
近几年,每年在月坛举办祭月活动中,因为原有的祭月拜台被拆除(地方被占用),那麽只好用白布和木材搭起临时拜台,这是多大的讽刺啊!另外,月坛的具服殿早已在六、七年以前就已修缮完毕,按道理来说,文物古建的修缮,就是为了及早能向社会公众开放,而月坛具服殿虽已在六、七年前就修缮完毕,但至今仍是“闭门谢客”,不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究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实在令人不解。

月华池
在我对月坛恋恋不舍之际,我还有一些期盼和遐想,就是希望月坛能早日解决肢体“残缺不全”的问题,早日为中外游客和北京人提供更好、更全的游玩、欣赏的场地。月坛内的那座高耸云霄的央视发射塔,有人戏说这是月坛一景,这那叫一景啊!纯粹是大煞风景啊!月坛西面至今依然还在挂着“中央电视发射台”的牌子。人们看到那肢体“残缺不全”的月坛后,无不为之心酸。那可望而不可及的建筑,诸如那方形的,长宽均为14米、高为1.5米,表面铺着“金砖”,四周各有一座棂星门,门外是6级汉白玉石阶的拜坛;那南星棂门外偏西的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那北棂星门外的遣官房、燎炉;那南边的的祭器库、乐器库……等等建筑,只能从有关资料上得知了,怎么不是一个极大的缺憾。如果这些建筑能恢复原貌,并向中外世人提供一个完整的月坛,该有多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