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不到圣彼得堡,不算旅游过俄罗斯;不看夏宫之泉,是游俄罗斯最大的遗憾”。此话千真万确。
当初,是彼得大帝选中这块芬兰湾边的涅瓦河三角洲沼泽地,排除积水,疏通河道,垒石建城。城内河流环绕,岛屿散布,桥梁交错。以后的政府又提倡多用水路,机关、博物馆多建在离水不远的地方,乘船可达。于是,圣彼得堡被誉为俄罗斯的威尼斯。
后来,应皇后的要求,彼得大帝又亲自选定距城西30公里的芬兰湾南岸的一片森林建夏宫。据说夏宫占地800公顷,经过150年扩建,包括了11座花园,30座宫殿楼阁。

宫殿不高而金碧辉煌
那些宫殿,1710年开始建造,由俄罗斯建筑师规划设计,几年后又延请法国大师锦上添花,最后又有意大利人的大手笔,因此体现出多样风格。宫殿不高,外表端庄,内装极豪华。比宫殿更诱人的是,1721年初具规模精心设计的各种喷泉,做到了步步有泉,处处见水。

金像间有两列阶梯喷泉
夏宫全园有大喷泉150座,喷水柱2000座。宫殿南边为上花园(15公顷),北边为下花园(102公顷),都布置有喷泉,二者高差达18米,下花园有400米长的通海水道连接芬兰湾。
镀金的雕像取自圣经和希腊神话人物,雕塑精美,栩栩如生。但是战胜瑞典的建园主题很突出,中心喷泉是大力士萨姆松拼力拉开象征瑞典的狮子嘴,让泉水喷至22米高,为群泉之最;还有的武士右手执剑,左手提着血淋淋的人头。喷泉造型千姿百态:有的单股,有的成丛;有从号角里吹出来,有从仙女瓶里倒出来;“太阳喷泉”像蒲公英花发散,“树枝泉”每个树枝都喷水,“雨伞泉”伞骨流水;“金字塔泉”成四棱锥,“恶作剧泉”周边布满石块,游客不知踩上哪一块就会爆发群喷,使你成落汤鸡。
泉的设计者图沃尔科夫,曾在荷兰、法国学习水利,殚精竭虑,把喷泉艺术发挥到了极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所有的喷泉不用一座水塔,也没有一台水泵。原来,夏宫南边20公里外有一处高地,那里天然泉水丰沛,于是用渠道把水自流引来,贮蓄在上花园的座座水池里,再用管道与下花园的泉口一一连接——连通器做成了,水就“自动地”压上了天。据说,供水管线总长有40公里。

通海运河边遍布小泉
冬季过后,5~11月为喷水季。开泉和关泉,都是隆重节日。二战时夏宫被毁,后来经过群众义务劳动修复了。如今,参观宫殿要买票,而参观喷泉是免费的。

蓝天下芬兰湾的小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