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旧 版
您的位置: bt365最新网址 
> 科普场馆  > 科技馆 
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推动高校开放履行科普职能(图)
2012-09-19 阅读次数: 次

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推动高校开放履行科普职能(图)

小学生参观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推动高校开放履行科普职能(图)

  小朋友在中国农业大学试验给西瓜注射胭脂红液体,试验证明液体无法扩散,“给西瓜打针”的传言不攻自破。中国科技网记者 周维海摄

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推动高校开放履行科普职能(图)

华东师范大学科普开放日活动

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推动高校开放履行科普职能(图)

公众参观中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物联网演示系统。 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推动高校开放履行科普职能(图)

百姓走进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专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国科协提供)

  在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进行的同时,本报就一系列读者关心的话题,访问了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

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推动高校开放履行科普职能(图)

  科技日报:这次科普日举办的高校开放活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徐延豪:高等院校以前也曾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但是,在全国科普日中大规模组织高校开展科普开放日活动,这是开展科普日活动10年来的第一次,是高校教育科研与科学技术普及的一次有机结合。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作为2012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蕴藏的丰富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引导、推动高校开展科普工作,服务社会大众,进一步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为促进该项工作,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于2012年8月23日向全国省级科协、各教育厅局及相关高校下发了《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全国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动各地高校在9月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

  科技日报:科普日活动10年来第一次组织高校开放,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徐延豪:实际上这是对高校的一个号召和发动。高等院校在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该服务社会,这是高校的一种社会责任。高校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是很好的科普资源,因此高校在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同时,能够以开展科普工作的方式服务社会和公众,这是对社会的贡献。就科普工作来讲,这是最好的科普方式之一。高校也是科普工作应该依靠的重要力量。当然,科研院所和企业也应该尽可能向公众开放,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推动做的。在各系统中,高校的规模比较大,资源比较丰厚,分布也比较广。

  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号召之后,得到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说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也说明高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有服务社会的精神。

  科技日报:各地高校响应的情况怎么样?

  徐延豪:各省级科协和教育厅(教委)高度重视此项活动,相应成立了由省级科协和教育厅(教委)为牵头单位,有关高校参加的领导机构,制订了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例如天津市科协联合天津市教委专门下发文件,对本次活动提出了要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等具体的要求。江苏省科协和教育厅很重视,第一时间发文并在网上发通知,节省了时间,还重点面向多所高校组织发动,截止到今天中午获得的信息,江苏省境内就已有52所高校积极响应,参与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是各省中上报高校参加活动数量最多的省份。

  各地高校非常重视本次活动,积极响应。到目前为止,已收到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多所高校上报的活动方案。各高校组织开展科普开放日活动近千项,参加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的高校中“985”和“211”重点高校近40所。

  科技日报:这次各高校的开放活动都有哪些特色?

  徐延豪:各地高校科普开放日活动结合今年科普日主题及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问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期间,许多高校向公众开放本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各类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自然科技资源库馆、科学数据中心网、科技文献中心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网等科研基础设施;科技类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和植物园等展示场所。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作为2012年全国科普日的主场,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了大规模的开放活动,可互动参与的项目就有二十多项。此外食品学院实验室也面向公众开放了,参与活动的老师、同学达千人,有三位院士参加了活动,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复旦大学活动期间将开放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将开放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将开放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将开放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各高校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师生开展科研成果展示、科普讲座、科技咨询、资料发放和科普专题影视展映等活动。许多高校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方针,组织公众走进高校,了解科技发展,感受科学精神和科学魅力。同时,鼓励高校师生走出校园,参与到本地科协组织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中去,著名专家教授与百姓面对面活动,开展具有高校特色的科普活动。北京理工大学组织学生开展创新作品展示活动,并邀请群众参观。展示内容丰富多样,有围绕“太阳能与绿色能源”主题的国际一流大学学生科技活动作品;有以减灾防灾和灾害救援为主题的“地震搜救机械蛇”等;有以环保为主题的“废旧电池回收机”等;有围绕小康生活的“微笑高尔夫”和“十二生肖机械玩具”,以及一系列面向未来高科技的作品。观众可以“零距离”体验感受。

  科技日报:不久前的中学生科学营活动,也采取了开放高校的形式。科普日期间的开放有什么不同?

  徐延豪:科学营是面向中学生的专项活动,中学生是有组织的。这次不仅是对学生,而是面向广大市民。公众的情况千差万别,有很多业内人士,也有小孩子和老人,是自愿、自由前来。高校开放要结合教育特点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高校把大门打开是容易的,关键是有目的地服务公众,有目的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要用心来做,要研究开放的形式,精雕细刻。学校也要逐渐培养一些懂科普的人才,专门来组织这个事情。

  科技日报:过去高校开放的情况是怎样的?

  徐延豪:我的感觉,过去高校开放有几种情况。一种跟招生相关的咨询活动,是针对考生和考生家长开放,向他们展示高校的实力,介绍专业特点,主要是为招生服务的;还有一种是为学生就业组织的招聘会等活动,让用人单位进高校选人。这两种开放跟高校日常工作联系紧密,是它们工作的一部分。

  我们现在推动的开放日,希望高校能把教学科研的成果,把一些公众想知道的与高校的学科设置相关的科技知识传播给公众。这种开放和传播是公益性质的。

  科技日报:高校跟中国科技馆这样的专业科普机构比起来,有哪些长处和短处?

  徐延豪:高校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它们有科研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还有大量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

  科普工作不是高校的主要工作,高校以前开展科普工作也不太多,没有经验,可能是最大的问题。教师的知识传授,一般来说比较注重专业性。怎样把复杂的专业问题转化成科普语言,呈现给公众,是需要下工夫的。我们尽可能会辅导高校做科普。一开始,高校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做,不太了解公众需求。在这个初始阶段,可以由一些专业机构去培训,向他们系统地介绍向公众传播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一批骨干,组成比较固定的科普团队。

  科技日报:推动高校开放有哪些有利因素?

  徐延豪:通过这次反馈的情况来看,高校开放的进展速度比较快。一方面是各学校的领导班子普遍重视;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培养方式的转变,教师、学生志愿者队伍也壮大了,学校有这个能力和余力。

  现在高校科技社团的发展非常快,力量也很强。这些社团很大程度上承接了科普的公益任务。学生有时间、激情和精力;而且他们也得到学校的支持,能部分调动学校资源。这也是高校迅速响应,把大门打开的一个基础。

  实际上,学生志愿者是能够胜任部分科普工作的,对公众来说,转换身份,他们就是老师。

  科技日报:高校开放的远景是什么样的?

  徐延豪:明年高校开放的规模肯定会更大。我们会鼓励高校,不光在科普日的几天,也要利用可能的时间开放。

  我们期待着营造出一个环境。比如说,高校周围的社区里面,张贴出海报——“周末,有某某主题的开放,或者专项活动。欢迎有兴趣的公众前来。”

  如果是这样,我们科普工作格局就更合理了,我们百姓的生活也更丰富多彩。可能全家去高校学习点什么,看点什么,度过一个学习的周末。

  这个愿景现在还没有实现。所以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来号召宣传,培养一些典型,培育一些人才,研究一些支撑的政策、一些鼓励的措施。

  科技日报:如何保证高校开放的积极性?

  徐延豪:首先还是要强调高校的社会责任。大多数的高校都是政府投入。除了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还有要服务社会的责任,而做科普是最好的服务社会的方式之一。

  高校做科普也不只有开放日一种形式,科研团队也可以开发科普产品,专家也可以走出去做科普报告,或者写科普文章,最简单的是开一个微博向你的粉丝传播科学,粉丝越多越好。开放日这种形式的优点,主要是方便公众。就像超市一样,大门是敞开的,公众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可以来。而且想了解什么就来了解什么。双方都是自愿的。高校开放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附近的公众,向所在的社区居民或附近公众传播知识,这也是高校应该做的事情。

  实际上,开放也有利于更多公众了解高校。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和相关专业。比如参观的人群里相当一批青少年,就可能是潜在的“学苗”。高校也一定会从开放中受益。

  科协承担的是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责任。科协会从宏观政策、组织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模式的探讨推广等层面着手,积极推动高校的开放。我们也会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这项工作相关的其他部门联动。推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是我们的责任。(记者 高博)

  《科技日报》(2012-09-19 三版)

  (中国科技网) 责编:王飞

 

作者: 中国科技网 作者: 高博 文章来源: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9月19日
发表评论】【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