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神木栏杆堡乡新的恐龙足迹发现于2009年,在神木新的足迹化石产地共发现了9条行迹,其中8条行迹为同一种恐龙在不同的时间留下的。但是,由于不同的时间地面干燥程度不同,因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经过2年多的现场考察和室内撰写论文,研究成果在2012年得以发表。其中由李建军、张玉光等完成的《中国陕西神木侏罗纪早期重要鸟臀类恐龙足迹化石产地(An Important Ornithischian Tracksite in the Early Jurassic of the Shenmu Region, Shaanxi, China)》发表在《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l Sinica)第86卷第1期上。

图1 神木1号点足迹产地
陕西神木神木栏杆堡乡邱井沟村发现的中生代早期四足行走鸟臀类恐龙足迹产地化石保存精美,是亚洲第一次发现Moyenisauripus 类型的恐龙足迹,本文建立新属新种:杨德氏神木足迹(Shenmuichnus youngteilhardi.)。新属种名称是为了纪念中国古脊椎单位学的奠基人杨钟键先生和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先生。足迹化石保存在陕西神木县栏杆堡乡邱井沟村侏罗纪早期富县组湖相沉积地层中。由于中国第一件恐龙足迹化石——中国足迹(Sinoichnites)也是在神木地区发现的,因此这次新发现具有特殊意义。从大小和形状来看,中国足迹属于鸟臀类恐龙的足迹。杨德氏神木足迹显示出两种保存方式:一种是比较深的足迹,足迹周围保存“挤压脊”,而形成Deltapodus类型的足迹形态,这种足迹形态具有清晰的后足趾迹和半圆形前足足迹;第二种保存方式为较浅的足迹,显示出Moyenosauripus类的足迹形态,前足五趾,后足三趾,而且趾迹十分清晰。因此,神木足迹的发现成为解决全世界足迹命名方面难题的一个关键性证据,它把Sinoichnites, Moyenosauripus, Deltapodus, Ravatichnus和其他一些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现,但尚未命名的足迹联系了起来。另外,神木足迹的发现在研究四足鸟臀类恐龙在中生代早期的古地理和古生态的分布方面提供了重要证据。由于这个足迹地点比较重要,神木博物馆将邱井沟地点发现的足迹挖掘至馆内保存。在距离邱井沟村地点直线距离3公里左右的李家南畖附近发现了第二个地点。这个地点保存有Anomoepus, Grallator和 Deltapodu,以及神木足迹(Shenmuichnus),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植物化石,显示出早侏罗世的时代特征。研究认为神木足迹属于剑龙类足迹所留,提供了侏罗纪早期陕西神木一带有剑龙类恐龙活动的证据。

图2 泥泞地面的足迹

图3 地面干燥时形成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