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纳家户清真寺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大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5年),距今已有470多年,原名清真大寺,后人因其寺坐落于纳家户而称之为纳家户清真寺。“文革”中曾有一些损坏,现在已恢复原貌。寺院座落在永宁县城西杨和乡纳家户村,该村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回族村庄,全村居民97%是回民、80%的回族姓“纳”,因此得名纳家户村。
纳家户,原名纳家闸,因村东有汉延渠大水闸而得名,又称纳闸桥。据《陕西通志》记载:元初,贵族瞻思丁.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该寺初建匾文(已佚)曰:吾家弃秦移居西夏,现纳姓回民是明代由陕西移居纳家户的。在明嘉靖初年,纳家户开始兴旺,至明末,纳家户已形成规模,筑有城池,四周有护城河、角楼等,城东有马四寨,城西有王瞳庄,庄内有通往纳家户的秘密地道。明代设卫所、千户、百户,管辖堡寨,纳家户隶属杨和堡,宁夏县杨和堡的纳家户还称纳家闸。清同治年间,清兵镇压马化龙领导的回民暴动时也围攻了纳家闸、王瞳庄长达一年之久,城毁寨烧人亡。后来左宗棠及金顺、张曜将军,秉承同治帝对回民实行大迁赶政策,此地仅剩几户人家,人称纳家户。民国年间,纳家户又兴盛起来,仍称纳家户。
中华回乡文化园就紧靠纳家户村。纳家户清真寺建在村中,是一座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堡,和其他回族大寺一样,庙外建有影壁,影壁向东的路已经全部打通并正在施工。影壁后面就是高大的邦克楼,一座卷檐歇山顶三层汉式木体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彩绘鲜艳,高贵典雅。飞檐角上龙头张口鼓目,神态形象逼真。龙口内含龙珠,虽不动,但稍有微风,清脆的铃声悠悠远长。在邦克楼左右依附着阿拉伯式高19米的二层四角圆尖顶的望月楼,辉映对峙邦克楼。邦克楼下有可供人进入清真寺的三个拱形门洞,门洞两侧是楷书对联。上联书:遵主命活泼中显值性;下联书:顺圣训精微处在无言。此外还有“圣迹永存、原颜复新”等题词。
从门洞进入寺院,院内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结构,正面就是礼拜大堂,两侧是阿訇满拉住房以及礼拜淋浴室。这时有一老者上前询问事由,得知我是来参观时,告知要买门票,10元一张。老者收钱后忙回屋取门票,交与我后领我参观大殿。礼拜大殿是清真寺中最宽阔宏大的建筑,是一座歇山卷棚大屋顶建筑,由四座五尖歇山脊连接三座卷棚脊组成大殿顶盖,山脊鳞比,错落有致。盖上飞檐雕塑云龙,口滚圆珠,凌空欲飞,盖下花拱上有“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丹凤朝阳”等主雕并铺以草木花卉相辉映。大殿面阔20米、深43米,殿堂由100多根直径为60厘米的木柱与墙壁顺序撑起,堂面阔5间,进深7间,面积1102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多人礼拜。堂内地上铺棕色木质地板,上铺满了由教民捐赠的500多条厚厚的地毯。顶上30个斗拱彩笔绘画;墙壁无华,唯后墙正中雕画拱门,拱门两侧饰有银色《古兰经文》浮雕四幅,肃穆庄严。

图1 纳家户清真寺的外景
图2 清真寺建筑精湛,但有些年久失修
图3 入寺的拱门

图4 清真寺的建筑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