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口距银川城58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峻,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从沟内流出,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沟谷两侧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生活场景。以人首像为主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而“太阳神”的人物岩画,该画环眼阔鼻,双目圆睁,在头部和眼部都有放射状的刻符,也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岩画,是古人自然崇拜尤其是天体崇拜的产物,其艺术价值在世界岩画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50余公里、从北到南的十多个山口中。在贺兰山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发现岩画群20多处,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
贺兰口岩画中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象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图1 入口的岩石造型
图2 名人的题字
图3 春意微露的贺兰山山谷中

图4 巍巍贺兰山 
图5 形似古猿的奇石
图6 古猿观天的文字介绍
图7 岩画艺术极高的“太阳神”

图8 太阳神岩画的文字介绍
图9 羊造型的岩画
图10 形似猴头的岩画造型 
图11 猴头岩画的文字说明
图12 以人物造型为主的岩画

图13 贺兰山脉还在不断延伸

图14 贺兰山岩画出现的山谷
图15 还是人物造型岩画

图16 贺兰山岩画在宁夏景点中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