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节约型的信息化道路
经常有人问我,国外大企业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几千人的研发队伍,而我们人员只有百来人,经费只有几千万,怎么做得过国外大企业呢?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后来发现我们都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因此得出了弱小者不能战胜强大者的结论。事实上,历史就是在弱小者不断战胜强大者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决定一件事情或一个组织的成败,不在于眼前是否强大,而在于这件事或这个组织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正因为如此,弱小的共产党能够战胜强大的国民党取得了政权;也正因为如此,上世纪80年代弱小的Intel公司能够战胜强大的IBM公司成为CPU市场的龙头老大。毛主席早就告诉过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实上,弱小和强大是相对的。现在强大的,如果丧失先进性,未来未必强大;现在弱小的,只要具有先进性,就会逐步强大起来。未来的状态是由现在的状态和未来的输入决定的,这是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对龙芯来说,现在的状态已经确定了,关键是未来的输入怎么样。在我看来,只要“未来的输入”正确,龙芯“未来的状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坚持信息化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定位,龙芯具有先进性。龙芯处理器的研制宗旨是:坚持自主创新,掌握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可靠、安全的处理器设计,为战略性的国家需求服务;坚持信息化为广大人民服务,走节约型的信息化道路,通过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处理器设计,大幅度降低信息化的成本。
国外垄断集团追求暴利的本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以实现中国人民的信息化作为目标,他们通过不断升级计算机产品迫使用户更新计算机的信息化方式并不符合中国人民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需求。中国不可能在西方垄断公司获取暴利的情况下完成全国人民的信息化,中国人民也不可能通过全民族的盗版完成信息化。
目前美国已经有50%以上的人已经拥有电脑,而中国13亿人中只有5000-6000万台电脑(这5000-6000万台电脑正在面临着为了运行Vista而全面被淘汰的命运)。在中国,只有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信息化,才是真正的信息化。就像中国人不能学习美国人把别墅作为住房标准一样,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是否继续走美国给我们指定的信息化道路。例如,按照目前的模式,5亿台电脑需要消耗5个三峡电站的电。中国人民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道路,必须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大幅度降低信息化成本。
主流PC处理器的技术路线是在150-500美元的价格范围内不断利用摩尔定律提高性能;消费类电子的技术路线是在适用的性能下不断利用摩尔定律降低成本。龙芯的技术路线是在较低的价格范围(如15-50美元)以及功耗范围(如3-5瓦)内利用摩尔定律不断提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生产效率,主要包括低端的上网、办公、农村信息化、工业控制、行业应用终端;以及高端的解决巨大挑战问题的大型科学计算。二是提高生活水平,主要体现在包括3D游戏在内的娱乐方面。根据中国的国情,龙芯的应用定位主要在于提高生产效率。虽然龙芯把低功耗低成本作为重要设计目标,不追求极端的性能,但作为电脑用的CPU,还是需要适用的性能,例如,多数人认为性能在1GHz的奔腾III和2GHz的奔腾IV之间(单核的龙芯2号性能大致在这个范围),对于多数办公上网的应用是足够了。目前在这个性能范围内,龙芯在成本和功耗方面是有明显优势的。
龙芯的先进性是保证龙芯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龙芯的上述定位,使龙芯在保证适用性能的前提下可以走低成本、低功耗的技术路线。相比之下,本质上以追求暴利为目标的国外垄断集团不可能真心实意地走低成本信息化的道路,他们具有历史包袱。
第二、技术和市场的转型有利于龙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目前国际上高性能通用CPU的发展正面临技术转型期。摩尔定律的持续高速发展;互连网的普及正在改变计算机的应用模式;主频至上的计算机处理器设计技术正在终结;性能功耗比继性能价格比之后正在成为计算机的主要设计指标。上述技术转型为我国在未来几年发挥后发优势,另辟蹊径,通过跨越创新实现突破提供了机遇。
在“十五”期间我们通过龙芯2号的研制实现了跨越创新,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还要通过龙芯3号的研制实现更大的跨越创新。如果说龙芯1号是在迷雾中起步,还看不到先行者的影子;龙芯2号完成后我们已经超过了一些同行者,看清了领先者的背影;那么龙芯3号的完成将使我们大踏步赶上并超过领先者。龙芯3号将继续坚持低成本低功耗的技术路线,在确保GHz以上并适度提高主频的基础上把降低功耗和成本作为主要设计指标。争取4核的龙芯3号功耗5-10瓦,16核的龙芯3号功耗20-30瓦。
相比之下,国外的垄断企业具有较大的历史包袱,船大了不好掉头。这些历史包袱决定他们不可能真正地走低成本的信息化道路。例如Intel最近推出的Classmate电脑很有诱惑力,让大家觉得Intel也要走低成本的路线了。我们只要算一笔帐就可以看出,这只是Intel无奈之下的搅局的举动,其前提是该电脑对传统的主流电脑不要造成影响。Intel每年销售1亿多片CPU,销售额为350-400亿美元,平均每片价格为200多美元,毛利润应该在150美元以上。假设Intel为低成本电脑推出价格为20美元左右的CPU,毛利润为每片5美元左右,每年销售2亿片,销售额为40亿美元,毛利润为10亿美元。如果这2亿片低成本芯片的销售不影响原来的1亿多片的芯片销售,则Intel是愿意做的;但如果由于这2亿片低成本芯片的销售使得其他处理器的销售减少了2000万片,则Intel主流产品的销售额减少40亿美元,利润减少30亿美元。因此,Intel非常明智地把Classmate定位在新兴的市场(emerging market),他们决不允许该业务对其主流业务造成影响。问题在于,在我们没有能力的时候,Intel的确可以确定上述游戏规则;但当我们拥有能力以后,别人一厢情愿确定的游戏规则就不一定灵了。既然我们可以以20美元的价格拥有性能适用的CPU,我们为什么还要跟着别人玩不断淘汰、不断升级的游戏?
对于像Intel这样的大企业来说,上万人的工程师队伍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一方面,得有足够的利润养着这样的队伍,迫使Intel必须走过去的高利润路线;另一方面,工程师的技术习惯以及组织方式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惯性。Intel还有其他历史包袱,例如Intel曾经想通过Itanium处理器甩掉X86兼容的历史包袱,但铩羽而归,并且让AMD钻了空子,元气大伤。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