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追踪大家风范百年总览走进生活诺奖趣谈 辉煌篇章
走进生活
影响我们生活的诺贝尔奖(一)
2007-09-04 阅读次数: 次

  ●1901年 德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伦琴有幸成为第一位物理学奖获得者。1895年11月,伦琴在用阴极射线管做实验时,发现阴极射线中有一种穿透力很强的未知射线。这种射线能穿透1000页的书本,3厘米厚的木板或15毫米厚的铝板。为了写出实验报告,伦琴还拍下了一张用这种射线照射他夫人手骨的照片。伦琴把它命名为X射线。虽然伦琴对X射线的物理性质还一无所知,但他却马上认识到了它的医疗应用价值,立即发表了有关X射线的实验报告。

  ●1901年 德国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冯·贝林,贝林当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主要成果,是他在1891年首次用他所研制的白喉抗毒素血清成功地治愈了一位白喉病患儿,从而拉开了人类在20世纪征服一系列疑难病症的序幕。

  ●1902年 荷兰实验物理学家洛伦兹和他的学生塞曼在1896年发现的“塞曼效应”。塞曼通过他设计的一套实验装置,直接观察到了钠火焰光谱的强磁场中发生分裂的现象。这一实验现象后来被称为塞曼效应。塞曼效应的发现,证实了光确实是一种电磁波。

  ●1902年 疟疾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19世纪末,世界上每年至少有3亿人患疟疾,有300万人死于疟疾。在此之前,西方医学界虽然一直以奎宁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对于疟疾的病因一直模糊不清。为了彻底征服疟疾,法国医学家拉韦朗最先提出了疟疾是疟原虫传染的假说。为了证实这一假说,英国医学家罗斯不顾生命安危,深入到印度疟疾流行的地区进行考察,证实疟疾是疟原虫传染的假说,并由此提出了通过扑灭疟原虫以预防疟疾的方案。由于这一方案的实施,疟疾流行的猖獗势头受到控制。罗斯因此在1902年获奖。

  ●1903年 法国实验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在1896年发现了铀化物的放射性。此后,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居里夫妇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正是由于上述重大发现,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3年 丹麦医学家芬森是光疗法的开拓者。自幼染病在身的芬森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红外线能加速天花的痊愈。以此为起点,他在1895年以紫外线治疗狼疮获得成功,并由此成为光疗法的先驱,芬森本人也就因此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03年 瑞典的阿列纽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列纽斯得以获奖的成果,是他在1887年所创立的有关化学反应本质的电离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离子才参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所谓离子,即失去或获得电子后的原子或原子团。其中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正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负离子。正是因为溶液中有正负离子形成,溶液才能导电,化学反应才能进行。

  ●1904年 1894年,拉姆塞和瑞利发现了惰性气体元素氩。第二年,拉姆塞在放射性矿物中再次发现了法国化学家詹森发现过的氦。1898年以后,拉姆塞又连续发现了氪、氖、氙。1900年,他又与别人合作,发现了氡。这样,元素周期规律表中的6种惰性元素就都被拉姆塞所发现。不仅如此,拉姆塞还以实验分析弄清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规律表中的位置。拉姆塞也就以此成果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4年 巴甫洛夫在1904年以消化生理学方面的成就获奖。他是生理学家中的第一位获奖人,也是俄国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最先发现了神经系统在消化系统和消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巴甫洛夫所以在1904年获奖,主要是以他在消化生理学方面的这一成就,而不是他后来所建立的有关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1906年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J.J.汤姆逊在1897年所发现的电子。电子的发现,不但直接打开了原子物理学的大门,而且还展现了电子技术的曙光。因此,汤姆逊以这一发现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7年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和莫雷于1887年所进行的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这一实验结果为在物理学上否定以太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也为后来建立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直到1907年迈克尔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美国物理学家第一次登上诺贝尔科学奖的领奖台。

  ●1908年 获奖的德国医学家欧立希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人。欧立希经过不懈的努力,曾先后合成编号为594、606、914等化学药品。当他发现606对非洲人的昏睡病有疗效后,又与他的日本学生秦佐八郎一道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用606治疗梅毒获得成功,从而使人类又征服了一大难症。

  ●1911年 居里夫人又以镭和钋的发现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迄今为止,居里夫人仍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唯一女性。

  ●1913年 荷兰实验物理学家昂内斯,他在1908年首次发现低温条件下的某些金属有超导现象,并由此开拓了低温物理学和超导物理学这些新的物理分支,从而获得当年的物理学奖。

  ●1921年 1910年,索迪最先提出了同位素概念,次年他又提出了同位素假说,即同一种化学元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变种存在可能是元素存在的普遍现象。索迪还在实验中独立发现过一些元素的40多种同位素。这样,他就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23年 糖尿病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症。1922年,苏格兰生理学家麦克劳德和加拿大医药学家班廷,同时发表了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论文。这一消息立即在西方医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在此之前,他们两人都已经过一系列中间实验,用他们所提取的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的病情方面取得成功。这样,他们两人也就共同分享了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 1924年 心电图原理是荷兰病理学家爱因托文发现的。当年,他以他研制的那种最初的心电图机记录下了第一张病人的心电图。前后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到了1901年前后,终于使心电图机可以成功地用于临床诊断。爱因托文也因此在192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30年 印度实验物理学家拉曼发现可见光的类似于康普顿效应的“拉曼效应”。他因此获得1930年的物理学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亚洲人。

  ●1930年 血型分类和鉴别是外科手术的生理学基础。19世纪末,输血已被用于产妇和其他外科手术中。但是,由于当时对血型生理缺乏认识,因此常常出现医疗事故。从1900年开始,美籍奥地利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开始进行人类血型分类及输血的生理学研究,在当年发现了人体的ABO血型系统。所谓ABO血型系统,即大多数人的血型可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血型。他还发现,ABO血型系统中的四种血型有一定的供受关系。兰德斯坦纳的这一发现,为外科手术提供了输血和受血的生理学基础。由于他对ABO血型系统所作的贡献,特别是对ABO 系统中的四种血型的一定的供受关系的发现所作的贡献,他被授予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933年 1910年,摩尔根及其助手在果蝇遗传实验中,进一步证实了孟德尔因子的存在,证实了孟德尔已经发现过的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而且还作出了另外两大重要发现:一是发现基因是在染色体上,二是发现了遗传的基因链锁和互换定律。在果蝇遗传实验的基础上,摩尔根还建立了作为摩尔根理论主要基础的基因学说。摩尔根的遗传学成就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具有生理学意义。正因为如此,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1933年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首次授给了一位生物学家。

  ●1934年 美国核化学家尤里是以核化学成果获奖的另一位著名的核化学家。1931年,尤里首先发现一氢的同位素重氢。重氢就是氘,而氘的氧化物也就是重水。重氢的发现对于核裂变反应和氢核聚变反应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铀核裂变而言,重水可做铀核裂变的减速剂。对于氢核聚变而言,氘又是可用作热核反应的重要能源。正是由于重氢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技术意义,尤里也就获得了193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35年 1932年,卢琴福的学生和助手查德威克在实验中发现了穿透力很强的中性粒子,中子的发现,一方面打开了人类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另一方面又为人类进一步进行人工核反应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实验手段。查德威克也就因此获得1935年的物理学奖。

  ●1938年 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费米在罗马大学改用中子进行人工核反应。当他用中子对当时已知的92种元素逐一进行轰击实验时,不但发现了许多元素的同位素,而且发现了著名的慢中子效应,即经过石蜡减速之后的慢中子更能引起人工核反应。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实验发现,费米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后来核能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初步的技术基础。

 


作者:   信息来源:  
】【打印文章
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邮箱:bjkp01@bjkp.gov.cn
承办:北京科技咨询中心 北京市科协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朝阳区小营育慧里4号3006室 邮编:100101
电话:010-84636485/010-84650077转8306 京ICP备10006078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