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旧 版
您的位置: bt365最新网址 
> 科学长廊  > 人 物  > 诺贝尔获奖者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2007-02-13 阅读次数: 次

  听起来像是很奇怪的事:心理学家的研究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什么关系?但这位拥有双重国籍的68岁的心理学家克赫曼却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获奖时的惟一遗憾是,该奖不授予已故者,否则他就能与去世于1996年的特沃斯盖分享这一荣誉了。

  克赫曼之所以能获得经济学奖,主要是他对心理状态影响决策反应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对经济学来说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克赫曼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所谓的“厌恶损失”理论。

  这是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假如一种足以致命的瘟疫爆发(这让我们不能不想起“非典”),可能导致600人死亡,那么现在有两种治疗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的结果是200人肯定可以得救;B方案的结果是有1/3的可能使600人全部得救,有2/3的可能连1个人都救不了——这时你将如何选择?

  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被试都选择了A方案,也就是说他们都倾向于那个肯定的方案。

  但当心理学家改换了问题的叙述方式之后,结果却变得大大不同。新的叙述方式是:A方案的结果是400人会死亡;B方案的结果是有1/3的可能没有人会死去,但有2/3的可能600人会全部死去。结果发现,大多数被试都会选择B方案!

  也就是说,在有负面情况出现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倾向于那个不肯定的方案。

  在克赫曼看来,相同的选择机会如果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就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定。其实举一个我们中国读者特别熟悉的例子就可以知道,这就是成语“朝三暮四”最原始的故事。然而,不考虑人们心理状态的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点。

  于是20多年来,克赫曼博士和特沃斯盖博士一直在研究这类事件中人们的短视行为,并总结出一系列相应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通过其他诸多实验,他们最终建立起一套理论:不确定的损失比得到的更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厌恶损失”现象,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克赫曼曾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现在我扔一枚硬币,如果是反面,你们输给我10元钱,如果是正面的话,则你们赢——那么你们至少想赢多少才肯玩?结果学生们的回答一般都是“20元以上”。克赫曼也曾针对一些较为富有的有钱人作过这一实验:如果规定输一次要10000元,那么他们就会要求,如果赢的话至少要一次赢20000元才肯玩。而事实上,无论是学生还是富翁,他们输赢的概率都是完全一样的。

  也许正是由于克赫曼屡出奇招的缘故,现在他又开始研究所谓的“福利理论”,同时希望它能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并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

  克赫曼为此观察研究了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工作的1000名妇女,通过了解她们的情绪和感觉,来判断她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结果却得到了一个连克赫曼自己都感到惊奇的结论,那就是:离婚妇女的平均心情愉悦指数竟然比已婚妇女要高。也就是说离婚的妇女实际上要更快乐一些!按照克赫曼的说法,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事情,难道婚姻并不制造太多的快乐?迄今为止克赫曼尚不能给出导致这一结论的深层次原因,但无情的数据却表明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

作者: 郭威 文章来源: 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 第762期
发表评论】【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