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起当今北京赫赫有名的龙庆峡、青龙峡、云蒙峡,以及众多用谷、峪、涧等命名的风景峡谷,玉琴峡实在太微小,不足为外人道也。峡不长,仅六七十米之遥;溪不大,水流约相当于农田灌溉最末一级渠道的流量。可是,这条峡谷淙淙泉声,深深感动了慈禧太后,她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觉得“竹外泉声招鹤到”,那声响真像琴声,而且由山石发出,于是欣然命笔题名“玉琴峡”,还慎重其事地盖上印章,以防假冒。太后的墨宝勒石,十分醒目地踞于峡谷出口的西边。散布左右,与之为伍的还有太后的其他感言刻石,如“泉流不息”、“松凤”、“萝月”、“仙岛”,也多有防伪印记。
当初,康熙皇帝南巡,十分喜爱江苏无锡的惠山园,题写园额,赐名寄畅园。乾隆的生母也钟情于这座园林,待乾隆当了皇帝之后,她便要求儿子在北京克隆一座。于是乾隆按照寄畅园的图纸,在颐和园的东北角建了一座精致小巧的极具江南风情的园中园,也取名惠山园。按乾隆自己的打分,“肖其意……,一亭一径,足谐其趣。”模拟得很是到位,给了一个满分。还高兴得多次题诗记胜。特别是那座宽五尺、长四丈多的知鱼桥,既含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辩论的典故,又取“不如桥上观而乐,万物由其付自知”达观的态度,可谓别出心裁。此桥的规模,相对于池塘和园子,应称为“大桥”,采取白色石材,在万绿丛中十分突出,一下子就把池塘东南造园工程的一个“死角”骤然变成诱人的景致。怪不得桥头石牌楼“浑身”刻满了乾隆的诗文,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大概全园只有这件不畏水火,不会虫蛀腐朽的建筑,原物留存至今了,弥足珍贵。
到嘉庆时代,大修之余,殿堂、楼轩纷纷改名,园子也改叫谐趣园。园子虽小,处处是景,曾有八景之说。如果说这里是乾隆的文学别墅,倒有几分真实。比如,东边为书房,陶侃、司马迁的精神时时鼓舞着他;北边,“续三希堂法帖”石刻罗列在敞轩、走廊,是研习书法、酝酿诗绪灵感的场所;南边,突出水池中央的大亭子,是静听水声胜似丝竹,以水为乐休闲的地方;西边,北楼与山路等高,“常见云从楼里生”,南斋“水满平湖”,是纵览全园景色最佳位置。
西太后成了园主的时候,她几乎把所有的匾额、楹联重新写了一遍。今天看来,作为一个中国人,她的汉字写得还算好的。
令人窃喜的是,深居“世界遗产”颐和园里的这座真正幽雅精致的园中园却不另收费。不会是因为玉琴峡断了来自后湖的水源,引水渠的闸槽形同虚设,人工降雨的喷水声取代了流水声的缘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