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旧 版
您的位置: bt365最新网址 
> 科普场馆  > 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2004-10-27 阅读次数: 次

  气势恢宏、庄重典雅的国家图书馆座落于北京市海淀区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园旁。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总共可容纳2000万册藏书。该建筑荣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包括北海之滨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设有三十余个阅览室,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综合性研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履行搜集、加工、存储、研究、利用和传播知识信息的职责。国家图书馆是全国书目中心、图书馆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和采用现代技术,在全国图书馆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网 络化建设中起骨干作用。承担着为中央国家领导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任务。负责全国图书馆业务辅导,开展图书馆学研究。代表国家执行有关对外文化协定,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章 世纪回眸 国图日新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力奏清政府兴办图书馆和学堂,以承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1909年(清宣统元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首任监督,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她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重要职能。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1928年7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1929年8月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仍名国立北平图书馆,开始编辑全国书刊联合目录,进一步履行国家图书馆职能。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分馆),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先后参与筹划建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津街馆舍虽几经扩建,仍不敷使用。1975年3月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馆址在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落成,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图书馆题写馆名。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意味着在世纪更替的重要时刻,国家和社会赋予国家图书馆更重要的使命。1999年4月16日江泽民主席为国家图书馆题写馆名。

第二章 册府恢弘 知识宝库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截止1998年底,馆藏文献已达2160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

  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国家图书馆的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

  国家图书馆全面入藏国内正式出版物,是世界上入藏中文文献最多的图书馆。同时重视国内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博士论文收藏馆,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并特辟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出版物专室。

  国家图书馆的外文书刊购藏始于本世纪20年代,是国内典藏外文书刊最多的图书馆,并大量入藏国际组织和政府出版物,是联合国资料的托存图书馆。

  随着信息载体的发展变化和电子网络服务的兴起,国家图书馆不仅收藏丰富的缩微制品、音像制品,还入藏了国内外光盘数据库近百种,电子出版物3000余种。

  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在搜集、加工、存储、提供和开发文献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藏用并重的格局。

  国家图书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护工作,采用传统的修整技术和先进的缩微摄影技术,对馆藏要籍和各类珍稀文献进行修复和再生性保护。 

第三章 加工整理 书目中心

  中国国家图书馆履行全国书目中心职责,编辑出版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和馆藏目录。

  国家图书馆编辑全国书刊联合目录始于1927年,1957年以后此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完善。1997年10月正式成立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与管理图书馆计算机联合编目工作,共建网上联合目录,共享书目数据资源和文献资源。

  国家图书馆主持编制了《中国国家书目》、《民国时期总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30余种书目,建立起全面反映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本式目录体系。

  随着国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各种书目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正在逐步兴建和完善。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诸家图书馆完成的《中国国家书目回溯数据库(1949-1987)》,与国家图书馆编制发行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1988年至今)》构成一个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中国国家书目数据库。联合编目中心面向全国提供中文机读书目数据,参加成员馆已达73家(截止1999年6月底),形成了加工、制作、发行一体化的书目数据中心。

第四章 履行职责 全面服务

  从“知识宝库”到“知识喷泉”,形象地揭示了图书馆的性质和功能。中国国家图书馆凭借丰富的文献资源,为中央国家领导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服务。

  领导机关 重点服务 国家图书馆以中央国家领导机关和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重点服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专题研究资料;完成中央国家领导机关交办的专项任务;为国家立法决策提供有效服务。在每年“两会”期间,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完成议案、提案提供咨询服务。馆内还设有专门研究室,为重点读者提供特种服务。

  馆内阅览 常规服务 国家图书馆设有38个各具特色、满足读者不同需要的阅览室。其中开架阅览室22个,约170万册书刊供读者自行选阅。实行365天“全年候”开馆,日均接待读者7000-8000人次,日文献流通量10000余册(件)次。

  书刊外借 拓展服务 国家图书馆有中文书刊、外文图书等6个外借库、室,截止1999年6月底,办理读者外借证80000余个,年均外借量50多万册。作为全国馆际互借中心,与全国562家文献信息提供单位正式建立馆际互借关系,并与6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图书馆保持国际互借关系。

  参考咨询 深层服务 国家图书馆咨询室创建于1928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咨询机构之一。 现已发展成为一个由社科咨询室、科技咨询室、法律政策咨询室、文献检索室、信息研究与服务组、 剪报中心、文献提供中心等多个咨询服务机构组成,针对读者需求和多元化咨询的特点,开展专题调研、 委托查询、复制、传送等全方位咨询的服务体系,并建有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 

  信息网络 电子服务 国家图书馆设有全国最大的电子阅览室,拥有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数据库和电子出版物,是国内最大的电子信息源之一。联通全国各主要计算机信息网络,开通千兆以太馆域网,建立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运行的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网上导航、网上读书和书目检索等内容丰富的电子信息服务。

  国家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职能,举办各种展览和学术、科普、艺术等讲座,使信息更直观、更系统、更有效地为社会所了解和利用,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 

第五章 网络化建设 数字化发展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自动化工作起步于70年代中期。1989年大型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启动,进行图书馆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实践。从1995年开始,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思路,制定了《国家图书馆网络建设发展规划(1997-2000)》,集中力量,在网络建设、软件开发、数据加工等方面开展攻关。

  1999年2月,在国内图书馆界率先采用先进的千兆位以太网络技术,开通了拥有1673个信息节点的馆域网,将各个应用子系统连接起来。在互联网建设方面,开通了国际互联网中国国家图书馆站点;分别与国务院办公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实现了100M速率的专线联接;与中国计算机公用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技网及北京有线电视网、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全国有线电视网等实现了高速互联,使国家图书馆初步建成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图书馆已建成一个文献数字化加工中心,加快馆藏数字化工作;加强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与有关单位合作完成了“基于特征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SGML的图书馆应用”等科研项目,并承担着“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软课题研究”等若干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第六章 科学研究 育人兴业

  中国国家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普遍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重点扶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促进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环境。国家图书馆制定了1997年-2005年人才发展规划及远景目标,实施“123工程”,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支跨世纪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国家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国家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图书馆应用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已有12个项目获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汉字属性标准研究》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主持制定《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等若干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的标准与规范;研制开发的“文津”系列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成功地应用于中文图书采访编目和外借流通业务,已被国内外近百家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所采用。目前,正在开发若干个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项目,制作了“数字图书馆实验演示系统”,为实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奠定了基础。

  国家图书馆还采取举办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和研究国内外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经验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已出版的三辑《北京图书馆同仁文选》,是全馆员工科研成果的部分记录和科研水平的具体体现。 

第七章 国内辅导 国际交流 

  中国国家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教育培训部门,开展正规成人学历教育。履行对全国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职能,举办图书馆业务、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管理培训班,推动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在加强交流,开展辅导的同时,促进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教育、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与协作,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所属出版社已出版1500余种有关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文献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并出版发行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馆刊》、《文献》和《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学术刊物。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常设于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机构。代表国家执行有关对外文化协定;接待外国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团的参观访问;致力于增进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文化界的交流与合作;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学术活动。目前,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家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书刊交换关系。通过设在馆内的ISSN中国国家中心,使中国连续出版物的书目信息参加世界范围内情报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图书馆界开展人员交换、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各类以中国文化典籍为主的展览。  

第八章 迎接新世纪 服务新时代 

  从毛泽东主席的第1号借书证,到周恩来总理新馆建设的批复,从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到1998年12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国家图书馆视察,并在这里向全社会发出“大兴勤奋学习之风”的号召,体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预示着中国图书馆事业在21世纪将有辉煌的发展,国家图书馆也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推动力。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了文化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给图书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和支持下,实现图 书馆文献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网络化。这既是信息领域的一场变革,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一切文明成果将跨越时空,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国家图书馆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结束语

  与世纪同行90年;

  为民族振兴,为新中国富强,风雨兼程50年;

  改革开放,探索创新,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20年。

  神州大地这座文化丰碑,将肩负新世纪的光荣使命,铭刻新的光辉篇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 国家图书馆
邮编:100081
总机:(+86 10) 88544114
业务咨询电话:(+86 10) 88545426、88545360
服务监督电话:(+86 10) 88545022
E-mail: webmaster@nlc.gov.cn 

网址:www.nlc.gov.cn

乘车路线:320、332、727、716、717、732、804、808、814、827、904、941、特6、运通105、运通106、运通205,站名:北京图书馆。

文章来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
发表评论】【打印文章
相关文章:
?
·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科技活动中心3005室 邮编:100101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京ICP020015号
·京ICP备05049253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