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新年即将来临,这一刻,我们真诚地祝福,为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们,为我们的读者朋友,愿你们健康,快乐,进步。
我们也为中国的科普祝福,在过去的一年里它取得了质的跃进。我们用"新科普"来形容这种新气象,它同时预示着科普观念、体制之新。
我们祝福,在中国已经开展近百年的现代科普事业,像更新了动力装置的火车,在新的轨道上不断提速,怀着创新的渴望,踏上促进民族素质攀升的新征程。
在20世纪前半个世纪,科普被认为是民族救亡图强的"利器"。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人文学者,均热情洋溢地加入到科学普及的行列。在知识精英们强烈的共识之下,科普通过民间力量得到卓有成效的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成为唤醒中华大地巨大经济财富的魔力。科协成为新中国科普的"主力军"。针对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科普表现出各个时代所需求的应用性、实用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判定,让怀着改革梦想的人们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认识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成为新的意识形态,弘扬科学精神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支点。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20年多的中国显示出对科普的更大热情: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郑州科技馆、上海科技馆等一批现代科普场所相继落成,随后即成为最热的公众参观地之一。随着公众科学素养一词被人们所熟知,科普在现代公民自身和民族整体素质层面的滋养力量开始为人关注。科普本身逐渐向"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发展。
从百年历程的宏观视野来看,《科普法》的颁布对于中国科普事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一个国力逐渐强大,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的时代,这座里程碑无疑同时具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科普从来只能在一个民族整体力量和目标下生长。2002年,标志"新科普"最重要的事件是党的十六大,它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中,公众科学素养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这是"新科普"的时代使命。
鲁迅曾经说过,科学这味药可以改造精神,可以医治思想上的顽疾。我们祝愿在21世纪民族奋进的进程中,"新科普"将塑造出更加健全、理性、民主的公众和社会精神来。
|